1966年-1970年:爭議、錄音室時光和解散
最後的巡演之前的爭議
唱片封面事件的一個月後,在一次菲律賓巡演中,披頭四無意間怠慢了該國第一夫人伊梅爾達·馬科斯。她期盼樂團能在總統府參加一個早餐會。受到邀請時,愛普斯坦代表樂團禮貌地拒絕了,因為接受這樣的官方邀請從來不是他的規矩。他們很快發現馬科斯政權不習慣於得到「不」的回答。由此造成的騷亂使樂團陷入危險境地,他們費勁地逃離了該國。緊接著,樂團成員第一次造訪了印度。
幾乎是一回到家,他們就不得不面對美國宗教和社會保守人士(以及三K黨)的猛烈抗議,起因是藍儂在當年3月在英國記者莫琳·克里夫的採訪中的言論。藍儂說:「基督教會消亡,它將會衰落然後絕跡。我不需要為此爭論;我是對的,我會被證明是對的。我們現在比耶穌還更流行;我不知道哪個會先消失,搖滾還是基督教。耶穌還行,但他的信徒們愚笨又平庸。是他們扭曲基督教的行為在我眼中毀了它。」該言論實際上在英格蘭沒有引起注意,但五個月後,就在樂團的美國八月巡演之前,美國青少年樂迷雜誌《Datebook》發表這篇報導後,這句話在美國南部聖經地帶的基督徒中引發了強烈爭議。梵蒂岡舉行了抗議,而西班牙和荷蘭的電台,以及南非的國家廣播服務對披頭四的唱片下了禁令。愛普斯坦指責《Datebook》雜誌對藍儂的話斷章取義。藍儂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如果我說的是電視比耶穌更流行,我也許能免於現在的情況。」藍儂聲稱他是指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們的成功的,但在記者們的提示下,他總結道:「如果你們想要我道歉,如果那會讓你們滿意,那好吧,對不起。」
披頭四為美國巡演做了準備,但清楚他們的音樂在美國會受到阻礙。另一個問題是放大器的使用。樂團一開始使用的是Vox AC30放大器,後來換成了更強大的100瓦放大器,是Vox公司在1964年為他們的大型演出特別設計的,但這些仍然不夠用。樂團要和歌迷尖叫聲的巨大音量搏鬥,他們已經越來越對例行的現場演出感到厭倦。披頭四認識到他們的演唱會的重點已經不再是音樂了,決定把八月巡演定為最後一次巡演。
《Revolver》和《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Rubber Soul》已經標誌了樂團邁進的一大步;於1966年8月,在最後的巡演前一周發行的專輯《Revolver》標誌了另一步。Pitchfork網站的斯科特·普拉根霍夫(Scott Plagenhoef)稱之為「一支變得極度自信的樂團的聲音」和「重新定義了人們對流行音樂的期待」。《Revolver》突出了複雜成熟的詞曲創作,錄音室技術的實驗,和音樂風格的擴張,從創新的古典弦樂編曲到迷幻搖滾。唱片封面摒棄了傳統的樂團照片,而是由他們在漢堡時期就認識的德國朋友克勞斯·弗爾曼設計,是一幅有力的、藝術的黑白拼貼畫。拼貼畫是披頭四四人的漫畫像,鋼筆白描風格,致敬插畫家奧伯利·比亞茲萊。專輯發行前的先行單曲為《Paperback Writer》,以《Rain》作為B面。文化歷史學家蘇爾·奧斯特里茨(Saul Austerlitz)認為這兩首歌曲的宣傳短片是「最早的音樂視頻之一」。它們於1966年6月在美國「埃德·沙利文秀」和英國「Top of the Pops」節目中播出。
《Revolver》中實驗性的歌曲有《Tomorrow Never Knows》,藍儂所作的歌詞來源於心理學家蒂莫西·利里的《迷幻經歷》一書。創作該曲的時候,八盤卡帶被分散在EMI大樓內,每盤配有一名工程師或一名樂團成員隨機變動環帶的進行,此時由馬丁採樣輸入的數據從而得到混合錄音效果。麥卡尼的《Eleanor Rigby》值得注意地採用了弦樂八重奏;古爾德稱之為「一首真正的混合作品,不屬於任何已知的歌曲類型」。哈里森也成長為了詞曲作者,他創作的3首作品在專輯中贏得了一席之地。2003年,《滾石雜誌》把《Revolver》列為史上最偉大的專輯第三位。然而,在專輯發行後的美國巡演中,樂團沒有演唱其中的任何曲目。克里斯·英格漢姆(Chris Ingham)解釋道:「它們很大程度上都是錄音室作品……一支四個人的搖滾樂團是無法在現場實現那些效果的,尤其在充滿歌迷尖叫聲的環境中。『現場的披頭四』和『錄音室的披頭四』已經截然不同了。」樂團的最後一場演唱會於1966年8月29日在舊金山的坎德斯迪克公園球場舉行。這標誌著他們被不間斷巡演所佔據的四年的終結,期間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超過了1,400場次。
卸下巡演的重負後,披頭四於1966年11月下旬開始錄製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採用了更加實驗性的手法。據工程師喬弗里·艾默里克確認,這張專輯的錄製時間超過了七百小時。他回憶樂團堅持「《Sgt. Pepper》的一切都必須不同以往。我們把擴音器放進銅管樂器的鐘形部分里,把耳機變成擴音器連接到小提琴上。我們用巨大的原始振動器來變化器樂和人聲的速度,我們把錄音帶切碎再顛倒地黏起來。」歌曲《A Day in the Life》中有一部分用到了40人的管弦樂團。這次錄音期首先於1967年2月產出了成果——雙A面單曲唱片《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Penny Lane》,這兩首歌沒有被收入到專輯中。隨後專輯《Sgt. Pepper》於6月發行。
運用了當時相對原始的四軌錄音技術,該專輯在音樂上的複雜性震驚了同時代的音樂人。沙灘男孩的樂團領袖布賴恩·威爾遜在當時處於個人危機之中,在掙扎著完成雄心勃勃的專輯《Smile》。他聽了《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後遭到毀滅性打擊,很快放棄了與對手披頭四相競爭的嘗試。樂評界對這張專輯一致表示讚譽。古爾德評價道:
壓倒性的一致意見認為披頭四樂團創造了一張流行的傑作:幾位天才合作的結果,一張豐富的、經久不衰的、熱情洋溢的作品。他們大膽的雄心和驚人的創造力擴大了音樂的可能性,提高了人們對聆聽流行音樂唱片體驗的期望值。在這樣評價的基礎上,《Sgt. Pepper》引爆了人們對以專輯為主導的搖滾樂的巨大興趣,從而引發了唱片工業在美學和經濟層面上的革命,遠超過了更早的由1956年的貓王和1963年的披頭四所引發的流行樂壇震動。
《Sgt. Pepper》是第一張在背面帶有完整歌詞的主流流行/搖滾專輯。這些歌詞成為了評論分析的對象;例如在1967年末,該專輯是文學評論家和英語文學教授理察·波利爾的學術探究對象,他看到自己的學生「以一種讓他作為文學教師只能感到嫉妒的專註程度在聽這支樂團的音樂」。波利爾從中發現了一種「混雜的隱喻」:「假定他們只在做一件事或只用一種風格去表達是很不明智的……對一個主題的一種感情是不夠的……任何單一感情常常必存在於看似相矛盾的語境中。」麥卡尼在那時說:「我們寫歌。我們清楚歌曲要表達的意思。但一周後另一個人對這首歌有一些其他意見,而你無法駁斥。……這些歌曲只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你自己想要的涵義。」2003年,《滾石雜誌》把該專輯列為「史上最偉大的500張專輯」之首。
《Magical Mystery Tour》、「白色專輯」和《Yellow Submarine》
1月,披頭四為動畫電影《Yellow Submarine》拍攝了片段,其中有樂團成員的卡通版形象和組成原聲帶的11首歌曲,4首是新歌。發行於1968年6月,樂評人讚揚這部電影的音樂、幽默感和創新的視覺效果。直到七個月後,電影的原聲帶專輯才得以發行。
在此期間,雙面密紋唱片(LP)《The Beatles》於11月發行,因其空白封面通常被稱為「白色專輯」(The White Album)。在該專輯錄製期間(1968年5月末到10月中旬),樂團成員之間的不和已公開化。史達退出了兩周,麥卡尼在「Back in the U.S.S.R.」和「Dear Prudence」兩首歌中代替他打了鼓。藍儂已經失去了和麥卡尼合作的興趣,輕蔑地評論後者的歌曲「Ob-La-Di, Ob-La-Da」為「老太婆的音樂垃圾」。藍儂和前衛藝術家小野洋子的戀情進一步惡化了成員間緊張的關係,他堅持在錄音時把她帶在身邊,不顧樂團不帶女朋友們進錄音室的共識。關於《White Album》,藍儂說:「每首歌都是個人歌曲;這上面沒有任何披頭四音樂。而是約翰和樂團,保羅和樂團,喬治和樂團。」麥卡尼回憶該專輯「不是製作愉快的一張」。他和藍儂兩人都認為這次錄音期是樂團分裂的開始。
《White Album》是樂團在蘋果唱片旗下的第一次發行,儘管百代唱片依然擁有他們的版權。新廠牌是蘋果總公司的子公司,由愛普斯坦創立,為了建立一個稅務有效的商業結構。該專輯吸引了超過兩百萬的預定,在美國一個月多賣出了近四百萬張,其中的歌曲佔據了美國電台的播放列表。儘管它取得了流行,但它沒有取得當時樂評界的讚譽。然而,總體的評論界觀點最終還是轉向了正面,2003年《滾石雜誌》把它列為史上最偉大的專輯第十位。
專輯《Yellow Submarine》於1969年1月發行,僅僅包含了四首之前未發行過的新歌,其他歌曲有專輯同名曲(已收錄於《Revolver》),「All You Need Is Love」(已作為單曲發行及收錄於美國版《Magical Mystery Tour》)和7首馬丁創作的純器樂段落。